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平!juzitiandi.com为您倾情整理《漫感》,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注释
绝域:隔绝的地域,言其远。此指我国边疆。惘然:失志的样子。指从军的愿望未能实现。
东南:指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当时英、美、葡等国已开始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广州、漳州(今属厦门)、宁波进行经济掠夺。词笺:写诗词的纸,亦可作“诗词”看。笺,古代小幅而极精致的纸。 “一箫”二句:可与本年所写词《令》互参丑奴儿。其上阕云:“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箫,指赋诗忧国的哀怨幽情。剑,指报国的雄心壮志。剑态、箫心,是龚自珍诗词中经常对举出现的两个意象。稍后三年他写的《秋心三首》中的“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与此诗首二句意同。
赏析
道光三年(1823)六月,龚自珍刊定《无著词》(初名《红禅词》)、《怀人馆词》、《影事词》、《小奢摩词》四种,都103首。十数年心血付梓,捧读之际,感慨无端,因有此作。
开篇由“绝域从军”即一向关注的西北边疆局势遥遥说起,实指那种“气寒西北何人剑”的经世雄心,可是现实中哪里能寻得这样一个舞台?早在十年前,他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甚事”(《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如今不也还是落得“幽恨满词笺”的结局么?那么所谓“幽恨”又何指?诗人尝自陈:“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或者大展雄才,或者远避尘嚣,这是他平生心事之不可割分的两个层面。然而“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己亥杂诗》之96),于是有下文“负尽狂名”的情极之语,郁勃苍凉,令人耸然动容。 前文说过,一剑一箫是定庵诗词创作中最重要的意象,也是解析其心事的必由之途。与其他有关名篇相比,本诗之妙尤在以显豁磊落之笔,出深曲沈至之情,更明言“平生意”所在,拈来总括定庵,最得宜彰。
juzitiandi.cOM更多绝句古诗精选阅读
《漫成一首》
作者:杜甫
原文: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释:
1、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2、去人句:意谓月影靠船很近。
3、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
4、沙头句: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静静地蜷躺在沙滩上。拳,屈曲。一说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5、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翻译:
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
船桅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
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
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
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
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
赏析:
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大约是因为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吧。他最脍炙人口的绝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糁径杨花铺白毡、迟日江山丽等,也都是用这种体格。这些诗的优点不只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图画。
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写一个月夜,诗人不从天上月写起,却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秀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安谧的。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接了。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这和平境界的可爱,惟有饱经丧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禁衷心赞美夜的静美。由于他与自然万类息息相通,这静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的寂静幽独该有多少不同。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睇视着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显然刚刚有一条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这是陪衬的手法,适当把对立因素渗入统一的基调,可以强化总的基调。这是诗、画、音乐都常采用的手法。诗的末两句分写鱼、鸟,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可见诗人体物之工。
此诗乍看上去,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不相联属,确是一句一绝。然而,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读之如身历其境,由境会意。因而决不是什么断锦裂缯(胡应麟)。老去诗篇浑漫与,从诗题漫成可知是诗人一时得心应手之作,这种工致而天然的境界不是徒事雕章琢句者能达到的。
《卜算子漫兴》
作者: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赏析:
这首词被邓广铭收集在《稼轩词编年笺注》(编于光宗绍熙五年至宁宗嘉泰二年之间),这时辛弃疾正处于人生的低潮时期:因遭小人算计诬陷而被罢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官职,赋闲在江西铅山县期思渡附近的瓢泉别墅。这首《卜算子》就是他这时写成的。
题曰漫兴,是罢官归田园居后的自我解嘲之作,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则胸中有郁积,腹中有学养,一触即发,一发便妙,不可以寻常率笔目之。此词通篇都是在发政治牢骚抒发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失意,但上下两阕的表现形式互不相同。
上阕用典,全从《史记。李将军列传》化出,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西汉名将李广四十余年中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英名远播,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小令篇制有限,不可能悉数罗列这位英雄的传奇故事,因此词人只剪取了史传中最精彩的一个片断: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广军败被擒。匈奴人见广伤病,遂于两马间设绳网,使广卧网中。行十余里,广佯死,窥见其傍有一胡儿(匈奴少年)骑的是快马,乃腾跃而上,推堕胡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归汉。匈奴数百骑追之,广引弓射杀追骑若干,终于脱险。斯人于败军之际尚且神勇如此,当其大捷之时,英武又该如何?司马迁将此事写入史传,可谓善传英雄之神。作者从浩潮以史料中选取这一片断,是见其匠心独运。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史记》叙李广事,曾以其堂弟李蔡作为反衬。词人即不假外求,一并拈来。蔡起初与广俱事汉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官至二千石(郡守)。武帝时,官至代国相。元朔五年(前124)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右贤王,有功封乐安侯。元狩二年为丞相。他人材平庸,属于下等里的中等,名声远在广之下,但却封列侯,位至三公。词人这里特别强调李蔡的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一却字尤值得品味,上文略去了的重要内容李广为人在上上,却终生不得封侯,全由此反跌出来,笔墨十分节省。四句只推出李广、李蔡两个人物形象,无须辞费,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楚辞。卜居》)的慨叹已然溢出言表了。按词人年轻时投身于耿京所领导的北方抗金义军,在耿京遇害、义军瓦解的危难之际,他亲率数十骑突入驻扎着五万金兵的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渡淮南归,献俘行在,其勇武本不在李广之下;南归后又献《十论》、《九议》,屡陈北伐中原的方针大计,表现出管仲、乐毅、诸葛武侯之才,其韬略又非李广元所能及。然而,古来材大难为用(杜甫《古柏行》),如此文武双全的将相之具,竟备受猜忌,屡遭贬谪,时被投闲置散。这怎不令人伤心落泪!因此,词中的李广,实际上是词人的自我写照;为李广鸣不平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矛头是冲着那人妖不分的南宋统治集团来的。
下阕写实,就目前的田园生活抒发感慨,满肚子苦水都托之于诙谐,寓庄于谐。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二句对仗,工整清新。上下文皆散句,于此安排一双俪句,其精彩如宝带在腰。芸,通耘。笕,本为屋檐上承接雨水的竹管,此处用作动词,谓截断竹管,剖作屋瓦。
既根除园中杂草,又修葺乡间住宅,词人似乎准备长期在此经营农庄,做粮食生产专业户了。于是乃逗出结尾二句: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朝家,一作朝廷。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两汉时行推荐制,凡努力耕作、成绩显着者,可由地方官推举担任力田之职。二句言:有朝一日恢复汉代官制,选举力田,看来是非我莫属了!
话说得极风趣,不愧幽默大师,然而明眼人一看即知,这是含着泪的微笑,其骨子里正不知有多少辛酸苦辣。舍我句本出《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虽大言不惭,却充满着高度的政治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说得何等壮观!到得词人手中,一经抽换前提,自负也就变成了自嘲。尽管词人曾说过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见《宋史辛弃疾传》)的话,并不以稼穑为耻,但他平生之志,毕竟还在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旌旗万夫,挥师北伐,平定中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呵!岂仅仅满足于做一农业劳动模范呢?读到这最后两句,我们真不禁要替词人发出骥垂两耳兮服盐车(汉贾谊《吊屈原赋》)的叹息了。
南宋腐朽不堪,始困于金,终亡于元,非时无英雄能挽狂澜于既倒,实皆埋没蒿莱之中,不能尽骋其长才。千载下每思及此,辄令人扼腕。惟一切封建王朝,概莫能外,盛衰异时,程度不同而已。观辛弃疾此词,其认识价值就在这一方面。
本篇的写作特色是,上阕使事,就技法而言为曲笔,但从语意上来看则是正面文章;下阕直寻,就技法而言为正笔,但从语意上来看却是在正话反说。一为曲中直,一为直中曲,对映成趣,相得益彰。
又上阕李蔡为人在下中、下阕舍我其谁也,皆整用古文成句(前句,《史记》原文为蔡为人在下中,词人仅增一原文承前省略了的李字),一出于史,一出于经,都恰到好处,后句与万一朝家举力田这样的荒诞语相搭配,尤其显得戏谑而妙不可言。格律派词人视经、史中生硬字面为词中大忌(见沈义父《乐府指迷清真词所以冠绝》),殊不知艺术中自有辩证法在,化腐朽为神奇,只要用得其所,经、史中文句不但可以入词,甚至可以作到全词即因此生辉。本篇就是一个雄辩的例证。
此前词人隐居江西上饶带湖之时,也曾作过一篇与此内容大致相同的《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该词为长调,末云: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风格颇见苍劲悲凉。本篇则为小令,心境之悲慨不殊,却呈现出旷达乃至玩世不恭的外观。这充分说明,艺术大匠在构思和创作同题材作品时,不仅非常忌讳炒古人的冷饭,并且不屑重复自己,无怪乎在他们的笔下总是充满着五光十色,新鲜活泼。
经典句子 2024-11-16
经典句子 2024-11-16
经典句子 2024-11-16
经典句子 2024-11-16
经典句子 2024-11-16
经典句子 2024-11-16
经典句子 2024-11-16
经典句子 2024-11-16
经典句子 2024-11-16
经典句子 2024-11-16
经典句子 2024-11-16
经典句子 2024-11-16
经典句子 2024-11-16
经典句子 2024-11-16
经典句子 2024-11-16
经典句子 2024-11-16
经典句子 2024-11-16
经典句子 2024-11-16
经典句子 2024-11-16
经典句子 2024-11-16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