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是一本由[法] 阿尔贝·加缪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28,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局外人读后感400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局外人读后感400字1
《局外人》乃加缪的文学黎明的第一道灿烂的光辉,前言里是这么评价的,而且对这部作品评价极高。
看了书自己去思考一番再去看前言或是后序甚至是封面或者封底的推荐语都觉得如雷一击,劈到心坎儿里去了。佩服别人的思考的能力以及表达力。
这部作品呢,如译者柳鸣九所言,揭示了司法对人性的残杀度,是法律机器运转中对人性、对精神道德的残杀。而"我"在这一场对"我"的审判中,成了局外人,而"我"的性格及生活态度让"我"成了这个社会的局外人。我对这本书比较感兴趣的正是主人公那种淡然、不在乎的生活态度。真实地把握着自己生命的真理,只忠于自己。
读到"我"对那曾经属于自己现在已经不属于自己的生活的气息的感知与怀念时,非常感动。对"死"的探讨我想我是没读懂作者的意思。"既然都要死,怎么去死,什么时间去死,就无关紧要了,这是显而易见的。"这里跟"上帝已经死了,宗教已经破灭。"的关系是什么?是不是以前的人,生以宗教信仰为追求,以信仰上帝为其人生价值的实现?所以以前追求的意义没了,那么"生"便不值得再做探究,该考虑的便是"死"的问题了?
这样,“活”本身,就是唯一的真正的意义?
对于“生”或“死”的存有希冀的探索,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吧。
局外人读后感400字2
这个故事中的“当事人”应该是主人公默尔索。之所以说是“应该”,是因为虽然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这个普通的小职员的一次意外命案来讲述的,但是就像这本书的题目一样,默尔索是个“局外人”。
这个故事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普通小职员在平庸的生活里稀里糊涂的犯下了一桩命案,最后被判了死刑的故事。主干单一,没有什么特别的支线故事。作者加缪仅用了五六万字来叙述了这个简单的故事,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的是疑惑,因为默尔索其实并没有犯什么不可饶恕的大错,事实上他的案子顶多算是过失杀人。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可以说没有人比他更无辜。我很惊异那些“正直”的法官们,律师,陪审团,执法人员,他们竟然为默尔索冠上“毫无人性的”、“叛离社会的”、“罪不可恕的”这样的罪名,然后以法兰西的名义——是的,他们用这样的巨大而又毫无道理的名义——判处他死刑。而第二遍看的时候我感到了一种忍不住的可笑的感觉,我不清楚一场司法判决的具体流程,但是我相信绝对不是像是八卦的中年妇女一样发挥着自己无限的想象力然后果断而决绝的将自己的主观意念施加在一个普通而平庸的只是有些淡漠内敛的小职员身上。
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关注过默尔索的意愿。
“你最好别说话。”默尔索被这样告诫道。他曾经这样在心里说:“现在到底谁是被告呢?被告可是至关重要的,我有话要说。”“我甚至被人取代了。”他如此感叹。他至始至终就处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中:“将我置于事外,一切进展我都不能过问,他们安排我的命运,却未征求我的意见。”
他这个“当事人”竟然至始至终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局外人”!还有比这更可笑的吗?他们讨论,他们臆想,他们争辩,他们认定,他们判决,最后他死刑。这个“他们”里从来都没有默尔索,但是结局却由默尔索承担。想到这里,我又感受到了除了可笑之外的另一种更为隐忍,更为可怕的寒冷,那是一种悲哀。
默尔索就像是陷入了一个局里,他与这个局有关,但是他又与它无关。局决定默尔索的命运,而他则什么也不知道。这个局中的每一个组成都是完美的,每一个组成都在以自己的看法过活,他们用自己的看法来看待所有事,主观意念施加在了所有的生命和非生命上。就像在最后几天纠缠着默尔索的神甫,他认为默尔索一定也能在石头上和一切上看见他仁慈的父,而并不相信基督的默尔索根本不可能再牢房的砖石上看见耶稣的脸。
默尔索是一个非典型的人物,他缺少我们普遍认为的应该成为的人应当具有的几乎所有的东西。说好听一些他是个随和温顺,好说话,不计较,安分,实在的一个人。说的不好听一点,他是冷淡,孤僻,不懂人情,不懂规矩,作风散漫,放浪形骸的人;他是个无主心轴,无志气,无奋斗精神,无激情,无头脑,无出息,温吞吞,肉呼呼,懒洋洋,庸庸碌碌,浑浑噩噩……总而言之就是个现代社会中没有生存能力的人。
而作者却给默尔索了这样多的赞词:“他不耍花招,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的局外人”,“他拒绝撒谎……是什么,他就说是什么。他拒绝矫饰自己的感情,于是社会就感到受到了威胁。”,“他是穷人,是坦诚的人,喜爱光明正大”,“一个无任何英雄行为却自愿为真理而死的人”。
对于很多的事,比如他母亲的逝世,他并不是无动于衷,从文章里我们可以轻易的看出他对于母亲的爱。那绝不比任何人要少,要浅薄。他的所有反应都是因为他看的开,他看到了许多别的人看不见的东西。站在“局”的外面,作为一个“局外人”。
“如此接近死亡,妈妈一定感受到了解脱,因而准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哭她。”默尔索是这样认为的,他并不是对母亲的死无动于衷,相反,他才是真正站在自己母亲的角度上看的人。亲人逝世时的哭泣很少是真正为了逝者的,只是自己对于一个熟悉的重要的人的离去的无法接受,对于少了一个人的生活的不习惯,对于“死亡”这样的事的本身的恐惧。而如果这样看来的话,也许默尔索不仅不是个没有人性的人,相反,他比一般人都要清楚,都要善良。他站在了另一个人的角度上,对于母亲来说是好事,那么他就没有伤心的必要。
他跳出了局,他跳出了由我们的生活和这个社会一起搅成的局。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局外人”。
默尔索有犯错误的,他最大的错误便是他本身,他不懂得察言观色,他缺少了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很基本的东西。而事实上,这又是他最为宝贵的,正因为这样,他才成为了一个局外人。也可怜的成为了这个庞大社会的荒谬的祭奠品。
局外人读后感400字3
许多年前便知道这本书,直到最近才看完。许久没有体验过内心回荡的阅读感受,不仅仅是对人物命运的认识,还有对以文明现代标榜的司法制度的反思。
平淡消极的默尔索,并不像传统的小说中的”小生“一样具有鲜明的人物性格,身上有着不息的执念和信仰。默尔索单纯如赤子,从未压抑自己,也不曾标榜自己,仿佛来自桃花源中的一个木讷但又丰富的青年。书中关于这样一个乏味的人物的准确心理活动的捕捉,非常精彩。
主题鞭挞了现代社会的司法制度,法律的判定并不以案情的客观事实和细节逻辑做为参考,而是以世俗标准,世人如何看待这个杀人犯,世人如何评价杀人犯来作为标准。这样的荒谬,虽然比不上世间大多数冤案的曲折离奇,但却是对所谓文明的一种嘲讽。
局外人读后感400字4
理智与情感,在主人公默尔索的世界里冲突且对立。为此他几乎摒弃了所有的情感: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母亲的离世,他无动于衷。他不知道她晚年的生活,过世的年龄,甚至连她的死因都一无所知。充斥他头脑的是赶紧结束葬礼,上床足足睡上十二个小时的念头。
「晚上,玛丽来找我,问我愿意不愿意跟她结婚。我说怎么样都行,如果她愿意,我们可以结婚。于是,她想知道我是否爱她。我说我已经说过一次了,这种话毫无意义,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我大概是不爱她。」
面对情人的期盼,他冷冰冰的忽视了那炙热的渴望,摆出一副「如果你愿意,那也未尝不可」的姿态。如果主人公默尔索认为婚姻毫无意义,那我挺想知道在他的世界中意义又在何处?
即使默尔索有诸多的怪癖与缺点,可是一旦面临世俗的审判时,他不禁又让人怜惜。默尔索因为一桩枪杀案而锒铛入狱:用一把手枪打死了一个仇人,死后又朝着尸体打了四枪。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偌大的法院居然不用法律来进行审讯,取而代之的是道德。小说用了一半的篇幅来描写这次审讯,而其中涉及枪杀案本身的情节却寥寥无几。无论是法官、律师还是陪审团,都在默尔索是否热爱母亲,灵魂是否纯洁的问题上纠缠不清:「你看呀,这个犯人连母亲的死都无动于衷,所以杀死一个仇人不是理所当然吗?」
我不明白这荒诞的逻辑来自何处,是否热爱自己的母亲和杀死一个仇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道德审判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MBTI测试有一种人格类型叫做INTJ,这种人严谨而内省,自信且决绝,但在待人接物上却异常的冰冷。我们常说一个人过于理性而缺乏情感,绝大多数都是对这一类人的批评。可事实与我们的观察相违背的地方在于,一个人是否表现出情感充沛与心中是否存在真情实感是不能挂钩的,毕竟有些人满怀深情却不擅长表达,他们只能在特殊的关头突然爆发,倾泻而出。我参加过几次葬礼,无一例外的是那些死者的儿子们都在葬礼过程中紧绷着脸颊,满是严峻而无畏的神情。只有当葬礼结束之后,他们才彻底崩溃,嚎啕大哭。因此冷冰冰的INTJ并不是毫无感情,只是没有表现出来罢了。同样的道理,主人公默尔索是否热爱自己的母亲,不能够仅凭他异常的行为而轻率的作出判断。
作者加缪笔下的这位默尔索先生,显然是理性人中的理性人,他从来不暴露自己的情感,也没有任何的兴趣与爱好,他所做的事情只是观察与思考。通读全篇,我对这位默尔索先生一无所知,他喜欢什么,在追求什么,哪些事情有意义全无透露。所有的描写都是他在满足旁人的需求,比如:
「我写好信,信写得有点儿随便,不过,我还是尽力让莱蒙满意,因为我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
「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他的理性和无趣让他成为了一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生活对他而言只是一味的苟且而已。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默尔索先生,他们虽不曾被道德审判,但他们容易让人误解、批评、甚至排斥。他们想发出声音,却羞涩且苦恼于如何让人听见。其实反过来想,冰冷又何尝不是他们无奈的一种选择?试想当我们不再执着的将道德标准施加到他们的身上时,这个世界会不会更加宽容呢?
局外人读后感400字5
很短的书,半天就看完了
从《情人》看过来,看到Marie,猜大概是本爱情小说?
看到跟邻居去沙滩和Arabs对峙,猜大概是本悬疑小说?
看到court上的对话,猜大概是本为正义blabla斗争结局大翻盘的小说??
看到宣判——哦 ,原来是本揭露法制黑暗,谴责道德评价的书,虽然看的我干生气干着急,但题材内容也没什么新的嘛...
看到结尾 啊呸 还是太年轻
无关伟光正 无关爱情 无关法制 甚至都无关现实
细想一下 跟安兰德笔下的霍华德有着相似的轮廓,却完全相反的内核
少了点说教 少了点在意
“您难道就不抱任何希望了吗?您难道就天天惦念着自己行将整个毁灭而这么苟延残喘吗?”
我回答说:“是的。”
没有大是大非的转折,一句“是的”,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回答地干脆利落,震醒我这看客的心。
人生哲学,是在这没意义的生命里最有意义的高地了吧
说自由 自由 还有什么比这更加自由?
局外人读后感400字6
一开始读这本书,觉得描述平淡,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宛转曲折的心理描写,主人公对一切都超淡然。
虽然一开始我也不太理解,但后来反思,难道母亲去世就一定要哭吗?如果跟母亲感情确实一般,没有想哭的冲动,又为何要假装难过挤出眼泪只为了别人夸赞自己孝顺?难道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一定要有个合适的时间吗?这些问题也不断的让我随着主人公拷问自己。世俗认为的就一定是对的,就一定也是我需要的,就一定要去迎合吗?
答案当然不是。
虽然这小说最后也显示了,与世俗的入世、投入和执着相比应该下地狱的主人公也真的被推入地狱。所以在与世俗做抗争之前也要清楚自己要付出的代价。主人公最后与神父的一番对话才显示自己临死前对于世俗观点对于不公正的司法程序的反抗情绪,但他依然对于自己生死也存在无所谓的态度。不然如果他在乎生死,之前也许会试着在法庭发言为自己夺回一些希望。
但恰恰摩尔索对生死也很漠然。
“他拒绝矫饰自己的感情,于是社会就受到了威胁” 这是作者对摩尔索的评价。社会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脆弱,大众意识比想象的更浅薄,包容性差。所以世俗可以挑战,但挑战之前如果你没有摩尔索的淡然,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价。
局外人读后感400字相关文章:
★ 看《局外人》读后感600字精选
★ 局外人读书心得体会500字
★ 局外人读后感600字左右范文5篇
★ 600字《局外人》读后感5篇
★ 《局外人》读后感700字范文5篇
★ 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左右范文5篇
★ 《局外人》初中读后感800字左右范文
★ 局外人读书笔记2000字
★ 局外人读书笔记1000字
★ 400字小说读后感7篇
经典句子 2024-11-17
经典句子 2024-11-17
经典句子 2024-11-17
经典句子 2024-11-17
经典句子 2024-11-17
经典句子 2024-11-17
经典句子 2024-11-17
经典句子 2024-11-17
经典句子 2024-11-17
经典句子 2024-11-17
经典句子 2024-11-17
经典句子 2024-11-17
经典句子 2024-11-17
经典句子 2024-11-17
经典句子 2024-11-17
经典句子 2024-11-17
经典句子 2024-11-17
经典句子 2024-11-17
经典句子 2024-11-17
经典句子 2024-11-17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