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坚信John keating那样的老师才是真正好老师,值得尊敬的老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风化雨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春风化雨观后感1
影片《春风化雨》讲述了在一个束缚、桎梏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基廷引导学生追求激情、自由、梦想的曲折故事。基廷最终以他的人格魅力感染了那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是,属于基廷自己的结局却是被校方以“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
“当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的所有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却发现自己从未活过。”这是一句令人激动的台词,在多年的填鸭式教育的影响下,学生是否能清晰明了的明白生活的意义?
我们做事都需要理由,孩子们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支撑他们一步步走来的理由是什么?是为了老师的赞许、家长的高兴,还是为了学不好将来就养活不了自己,而这对现代孩子来说,已显得苍白无力。对于一个心智才刚刚开始发育的初中孩子,未来是什么,对他们似乎显得那么遥远。如何能让孩子找到努力学习的动因?如何能让学习这种有实在意义的事情不再成为学生叛逆的对象?如何能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自主探索而不是驱赶着他们?我觉得这是教育应该做的,也是我需要做的。当然,我不反对美玉需要雕琢,但我希望在锻炼他们的同时,不磨灭他们自由的心性。
我希望教育能有灵魂。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在灌输知识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学生心智的培养。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如何能让学生的心灵通过教育变得不断强大,如何能让他们更深刻全面的思考问题,如何让他们养成属于自己的精神和核心竞争力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一只狮子也可以在驯兽员的驯养下安静的坐在椅子上,但这是训练不是教育,我不希望我们培养的孩子成为一个个的“学习机”,我希望他们能够始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能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不得不老老实实地承认,如今的素质教育多多少少也存在着应试教育。当我看到学生为一个个专业术语背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当我看到学生被“唐朝的凳子、明朝的桌子”弄得晕头转向的时候,当我看到学生为了几个必考的题型反反复复、没完没了的时候,我不禁想问,学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用?社会需要的是能力,教育应该使他们获得学习、思考的能力,在未来他们可以为自己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他们需要的不是那些拗口的语言和反复的数字。
美国当代杰出的教育家托马斯•利科纳博士在所著的《人格教育》一书中指出:“有史以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双重的,一是帮助年轻人开启智慧,二是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品性。”这应是我们不断追求和要走的路。
春风化雨观后感2
春风化雨——听到就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何止是亲切,更让我感受到其中饱含的浓浓真情。
这或许算是我看到的第二部感人影片了。如果说上次播放的《草房子》表现了人世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那么影片《春风化雨》则蕴涵着不同于而又超越了《草房子》中所有的感情,那是人与人之间最无私、最真切的关怀与爱。虽然他们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看上去也只是师生关系,但他们就像是家人,更胜于家人。那是一种对社会的爱与责任。
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金悦的女孩。虽然片中的每个孩子都有着令人怜悯的不幸,但我觉得金悦是最让人揪心的。同样都是留守儿童,同样住在一个大祠堂里,同样期待着父母的电话,可她毕竟与同伴们不一样。别人的父母至少还坏抽空过来看看,至少还会打个电话,至少还会写封信,可对于父母离异的她来说,为什么这一切都成了奢望?在一次次苦苦的寂寞等待之后,孩子丁点的希望怎能不被磨灭;孤独中生活了那么久,渴望父母的探望那么久,等来的却是父亲无奈的绝情,进而成为每夜的伤心泪水,这样幼小的心灵怎能不被伤害?
我脑海里总是挥不去那一幅画面:母亲终于来看她了,可由于离开了那么久,伤心与绝望已陌生了她的母亲。想认想叫,却叫不出口,只能放声地大哭,躲到别人的身后,不知怎样去面对。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只能当着留守儿童。这对于父母来说,是一种生活的无奈;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无法弥补的亲情缺憾。他们多希望父母能够陪在自己身边,能够经常看到父母,可是不能,他们只能一天又一天的在孤独中度过。日久天长,别人的欢声笑语在他们耳中竟有了一点嘲笑的味道。这时候,孩子们想的最多的,也是最希望的一定是父母在身边的关怀。
留守儿童的伤悲成了挡在成长路上的一堵厚重的围墙。推到这围墙的是影片中的张运爷爷,沙柳老师,还有三婶奶奶,还有更多关心留守儿童成长的人。是他们的无私爱心,使他们的艰辛办学,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健康地成长。
观看了《春风化雨》这部电影,让我更加了解到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应该更多,在我们的身边可以不是一直会有这样的故事,但是我们也知道那些事在我们的国家一直在发生,春风化雨——听到就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何止是亲切,更让我感受到其中饱含的浓浓真情。
这或许算是我看到的第二部感人影片了。《春风化雨》蕴涵着的是人与人之间最无私、最真切的关怀与爱。虽然他们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看上去也只是师生关系,但他们就像是家人,更胜于家人。那是一种对社会的爱与责任。
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金悦的女孩。虽然片中的每个孩子都有着令人怜悯的不幸,但我觉得金悦是最让人揪心的。同样都是留守儿童,同样住在一个大祠堂里,同样期待着父母的电话,可她毕竟与同伴们不一样。别人的父母至少还坏抽空过来看看,至少还会打个电话,至少还会写封信,可对于父母离异的她来说,为什么这一切都成了奢望?在一次次苦苦的寂寞等待之后,孩子丁点的希望怎能不被磨灭;孤独中生活了那么久,渴望父母的探望那么久,等来的却是父亲无奈的绝情,进而成为每夜的伤心泪水,这样幼小的心灵怎能不被伤害?
我脑海里总是挥不去那一幅画面:母亲终于来看她了,可由于离开了那么久,伤心与绝望已陌生了她的母亲。想认想叫,却叫不出口,只能放声地大哭,躲到别人的身后,不知怎样去面对。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只能当着留守儿童。这对于父母来说,是一种生活的无奈;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无法弥补的亲情缺憾。他们多希望父母能够陪在自己身边,能够经常看到父母,可是不能,他们只能一天又一天的在孤独中度过。日久天长,别人的欢声笑语在他们耳中竟有了一点嘲笑的味道。这时候,孩子们想的最多的,也是最希望的一定是父母在身边的关怀。
留守儿童的伤悲成了挡在成长路上的一堵厚重的围墙。推到这围墙的是影片中的张运爷爷,沙柳老师,还有三婶奶奶,还有更多关心留守儿童成长的人。是他们的无私爱心,使他们的艰辛办学,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健康地成长。
我多么渴望能有更多的张运爷爷,来关心更多的留守儿童。
春风化雨观后感3
电影中,那个两鬓斑白的老人——张运,成了我心中一个唯美的偶像。他一心一意帮助在外打工的父母教育孩子们,一不为钱,二不为名,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好的未来。他给予孩子们以父母的体贴,朋友的温情,老师的关怀。对待每一个孩子都像自己的孩子。也许在他的心中,听见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甜甜的喊一声“张爷爷”就是对他最大的安慰。
孩子是每一个国家未来生产力的关键。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株花朵,都需要一位辛勤的园丁去浇灌。看了张爷爷,我为他不慕名利的品质所激动;为他那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所感动;为他那一意帮助留守儿童的心所动容。“孩子,不是用来打的。”这是他在面对金宇爸爸时说得。的确,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要用爱和关心去呵护的,去倾注的。而留守儿童确实是花朵中最特殊的一种,他们从父母外出打工起就失去了世上最重要的爱,因此他们更需要老师和同学的爱。张爷爷用他不是亲情却胜似亲情的爱滋润了孩子干涸的心田。他的爱虽不能代替父母的爱,但在孩子最孤独最无助的时候,他的爱慰藉了孩子孤独的心灵,引导着孩子走向健康的方向。
在这个冬季,我寻得了一股春的气息,那是从沙柳老师内心散发出的春的芬芳。这个活泼的老师,是这个特殊班集体中仅有的两个老师中的一个。她像一袭春日的清风,让孩子们在寒冷的冬夜有了一丝对春的期盼,也有了一个忠实的大姐姐在心境凄凉时可以依偎。记得在金悦离开时,她那念念不舍的眼神一刻也没有离开金悦的小船。她的心不知不觉就被孩子们偷走了。
心已经与孩子们完全融为一体,此刻,她已不是普通的协助者,而是孩子们最好的心灵导师。能够与孩子们打成一片,得到孩子们普遍的尊重。她是一个老师,亦是一位慈母,更是一位贴心知己。
细细的春雨能够洗净人心灵的灰尘,金宇经过了这样的洗礼,变得不一样了。叛逆的他,逃课、上网、偷鸡。
在他自甘堕落的时候,一场及时雨将他从悬崖边拉了回来。张爷爷在他逃课的时候外出寻找,一家一家的问,焦急的样子令人为之动容;金宇上网,他打着手电筒寻找;金宇偷鸡,他被人骂,还赔了钱。孩子就是这样,一旦顽劣的性格发作,什么都做得出来。但他并没有发牢骚,只是淡淡的几句“听见了吗?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但赔了钱,名誉还毁了,下回可不能这样了,知道了吗?”张运爷爷的话如和风细雨,将一个少年紧闭的心灵之窗轻轻叩开。从此,蓝金宇变得乖巧懂事,善解人意。
爱,是一个很强大的字眼。它能消除一切烦躁的情绪,抚平一切灰色的伤痕。张爷爷用他对留守儿童真挚的爱愈合了孩子们心灵的创伤。爱心是无限的,精力却是有限的。张运老人虽已退休,但他退而不休,把有限的精力用在了无限的爱心上,终于浇灌出了最美的花朵。
在一个花般的年纪里遭到了家庭的变故,多么痛苦的记忆。这一切都在金悦的身上发生了。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无时不透出对父母的眷念。那封写给父母的信,处处透出了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稳和忧郁。岁月的流逝给她的记忆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面纱。父亲的长相与岁月一起流失了。漫长的等待与煎熬使她变得内向、忧郁。张爷爷与沙柳老师决定和她一起去见见她的父亲,好让女孩开心起来。最终让金悦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老师们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孩子的生活,同时也关注着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使得每一个儿童中心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这种关心着实是留守儿童最需要的。父母在外的他们,心理更加的脆弱,犹如一个小的玻璃球,清脆、易碎。这样的心灵是需要更多的关心与留意的。
“钱钱钱”。固然在这个社会中是不能缺少钱的,因此才多了许多因钱而不顾轻重的人,就像电影中的组长。为了钱,竟不顾儿童中心那么多孩子的教育问题,将张运他们赶出了祠堂。无可奈何,张爷爷只好天天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的寻找新的学堂,但不尽人愿。终于,最后市里的领导了解了情况,伸出了一只大手拉了张爷爷一把。于是,又有了孩子们上下学穿行于田间地头的身影。
留守儿童随着社会的发展总是会有的,但是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留守儿童就会找到家的感觉。张运爷爷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已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如果社会上多几个像张运爷爷那样的人,多一些像张运的原型王直爷爷那样的人,那么留守儿童就会在张运们和王直们的细心教育下健康成长。
不要让花朵干枯,不要让留守儿童的心田干涸,既然一缕春风还不够,那就让千万缕春风一起,将湿润的空气凝成一颗颗水珠,幻化成一场润物无声的春雨,为孩子献出爱心吧!
春风化雨观后感4
前一段时间观看了奥斯卡着名教育大片《春风化雨》,起初是给这个片名吸引,但看了一会发现以前在中央6套看过这部电影的介绍,那时这部电影的名字是《死亡诗社》。看完后觉得这部影片更适合《死亡诗社》这个片名吧。
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另类的教师——基廷用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常带领着他班上的学生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学习方式。而其倡导的自由思考、自己做自己主人的教学理念也酿成了一个悲剧:他的学生尼尔违背父亲意愿去参加戏剧表演。在父亲的强权面前,他不知该如何抉择,最后以死亡证明他对戏剧的热爱。然而,基廷老师也因尼尔的死被辞职离校。但却得到了所教学生的认可。
基廷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会自我思考。”它真实地反映了基廷老师的教学理念,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深的思考。这个学校引以为荣的四大校训:传统、荣誉、纪律、卓越,而基廷老师带头把书撕掉的行为正是在向传统、纪律的旧式教育模式作反抗的表现。其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就像中国的那句古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传统教学方法的老师也是希望带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但有时却往往会忽视学生的需要,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这样学生在学习上就会变得比较被动。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正因为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才变得如此精彩。学生群体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也存在着差异性和丰富性,这种差异性和丰富性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和个性特征差异上。
虽然基廷老师的教育理念比较新颖、独特、有创造性,但也正因为这样可以说是间接害死了尼尔。虽然他教导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但却没有想到在当时的学校会显格格不入。(www.juzitiandi.com)我想:如果他考虑到尼尔的家长,和家长能做一次很好的沟通,那悲剧应该不会发生吧。学习是无限的,但生命是有限的。当看到尼尔自杀身亡的那一刻,我感到很悲痛。如果可以从头再来,基廷还会坚持自己的理念吗?看完这部影片,我对尼尔的父亲很失望,他自始自终都没有后悔自己的决定,都没有感到自己强压给儿子的理想是错误的。家长不应该把自己的愿望当成下一代的愿望。
作为老师,我们也不能只看学生的学习。一个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长处,而在另一些方面有短处。或善于观察,或长于记忆,或擅长思维。我们教师必须对学生表现出的差异特点进行全面而具体地分析,以发展的眼光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对那些成绩优异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要一分为二,为充分发展他们的才能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后进学生,要给予热情关怀和照顾,深入研究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一套适合他们特殊情况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春风化雨观后感5
有一同事说《死亡诗社》是他有生以来看过的最好的十部影片之一。这是一很好的片子,但人各有好,我更喜欢柯恩兄弟或姜文拍的那种,带些梦幻色彩,带些悬念的影片。比如柯恩的那部《哥们你在哪里?》我就连看了两遍,非常喜欢。《死亡诗社》是一个古老的、关于守旧与创新、现实与浪漫、新人与老人两股势力二元较量的影片。这是一个类型片,是按公式制作出来的,然而,“魔鬼尽在细节里”,近乎完美的摄影与演出,将这个老套的故事,演绎得美轮美奂。
这部影片很是激发人的思考。考试上名校做医生赚大钱娶美女,并非中国学生的专利。尼尔的父亲也和一个普通中国家长一样,望子成龙,扼杀他的表演兴趣,逼他好好学习,以后上哈佛医学院,结果这小子想不开,开枪自杀了。学校正好要找理由收拾搅翻了一潭水、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培养爱好的新来老师 Keating,于是将尼尔之死归咎于他。新来老师被逼走,可是他失去饭碗,得到了不少学生的心。电影的结局是开放的。后事不知如何,然而在我们身边,我们一转身,就会看到个把像Keating 那样的人。其实他们的命运不一,有的人被排斥,有的人被同化,有的人活的好好的,甚至比其他人更成功一些。
理论上说,教育是要把我们培育成改造世界的人,也就是Keating这样的人物。和老同学联系,他们不是问我在哪里高就,而问我在哪里改变这个世界(So, you are out there changing the world?)还有的同学说,等我长大了(毕业了的隐晦说法),我会像狂风暴雨一样,席卷某某领域(Once I grow up, I am going to take … by storm.)
有时候这是玩笑或自嘲,可是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有这种浪漫,没有这种冲劲,而只是想着如何去适应这个世界,那田鼠和蝼蚁一样的人生,是何等绝望?就如同这电影一开始说的,人到最后,其实会被黄土埋掉,成为虫子的食物,这白驹过隙的一生,怎么着都是一遭,现实的生活只是一种必需,然而从今天活到明天,只关注物质所需,没有一个精神的家园,我们就会和大部分人一样,排队站到灰色的大多数里面,“默默地过着绝望的生活”。如果你偶尔看到这句话,请你反省一下,你现在过的是这种生活吗?如果是,如果你有所不满,是否得像“船长”老师号召的那样,站到桌子上,换个角度去重新看待自己的人生?世界或许和你平时看的不一样。
电影中的老师教授诗歌的时候,将现实主义的诗歌大部分跳过去不教,而侧重于浪漫派诗歌,如惠特曼那种气贯长虹的诗歌。对于除了荷尔蒙一无所有的高中生来说,其实这未尝有什么错误,因为你怎能想象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那么现实,连一点梦想都没有了呢?有这么一个突破口,有个死亡诗社这样的组织,宣泄一下,或许可以避开更多的问题。至于尼尔的自杀,其实是和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培育方法没有什么关系。一个有梦想的人,其实也可以不脱离现实。我对那老师跳过现实主义部分的做法也有异议,因为人是可以既现实也有梦想的。这种人才是高人,他有巨人般的身材,头在云端,脚踏大地。
当然,现实中的教育,尤其在工业化革命之后,往往是要把我们塑造成符合现实所用的人,学生不过是送进来,流水线加工后再送出去的产品。这样的教育不是要让我们去改造世界,而是要教我们习惯了被世界改造。已故笑星卡林说过一句话,说把人教聪明,不符合美国统治者的利益。在中国更是这样,把人教蠢,教到只会ABCD打勾选择,是符合当权者利益的。大部分时候,一个新人跑过来,满怀激情地要改变现状,最后往往会被同化掉,或者排挤走,因为大部分体系,都倾向于维持现状。人思想上排斥革新,就像其身体会排斥新药一样。对于大部分资质平平的人来说,那没有办法,只有缩到那灰色的大多数里,还落个平安。如果你够强大的话,你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如果你不够,那么世界一般来说会把你给改造过来。当然这未必是坏事。资质欠缺的人在这个世界里安分守己,是他也是他人的福气,因为平庸加激情只会等于折腾。唯有才能和激情加到一起的时候,才有产生积极改变的可能。
不要因为这部电影,认为不越雷池半步才是正道。如果这样的话,建议你去看看电影《浓情巧克力》。如上所述,但凡有能力去改变的人,最好还是去试它一试。千万别以为循规蹈矩一点,“现实一点”,你就会承受地土,得到这个世界。改变是一种冒险,可是将你绑在火刑柱上烧死的时代过去了,如同Outlier一书所示的那样,而今真正改变世界的人,真正的成功者,并非那处在常态分布内的灰色大多数,而是那一个个不愿意默默地、绝望地生活着,而纵身一跳,站到桌子上头,去另眼看世界的人。
他们的名字叫异数。
精选关于春风化雨观后感范文5篇相关文章:
1.最新《安家》观后感5篇
2.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优秀范文3篇1000字
3.教育意义美国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精选3篇范文
4.最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读书笔记心得5篇精选
5.央视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5篇
6.最新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心得体会5篇精选
7.2020开学第一课读后感800字范文
8.全国道德模范颁奖词
9.美的历程读书笔记3000字
10.最新《安家》观后感5篇
经典句子 2024-11-15
经典句子 2024-11-15
经典句子 2024-11-15
经典句子 2024-11-15
经典句子 2024-11-15
经典句子 2024-11-15
经典句子 2024-11-15
经典句子 2024-11-15
经典句子 2024-11-15
经典句子 2024-11-15
经典句子 2024-11-15
经典句子 2024-11-15
经典句子 2024-11-15
经典句子 2024-11-15
经典句子 2024-11-15
经典句子 2024-11-15
经典句子 2024-11-15
经典句子 2024-11-15
经典句子 2024-11-15
经典句子 2024-11-15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