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毕业也买不起北京学区房,那么拼命努力的意义在哪里?
文/陈曦 复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
最近北京的房价非常火爆,火爆到我这个在上海读大学的人朋友圈都被刷屏了——也许是因为我现在正在北京的一家金融机构实习,朋友圈也积攒了一些北京的人脉。
对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高考金榜提名的大家来说,现在提到任何高考、学习、奋斗以外的东西,都显得极其不合时宜。
但是我必须告诉大家的是,在我的同学、同事中,在清华、北大、交大、复旦这四所人称“清北复交”的中国顶级名校的学生中,悲观的情绪正在蔓延,因为北京和上海的房价,因为这两个城市巨大的吸引力漩涡和无情的住房、教育成本。
北京的房子已经疯狂到什么程度了呢?
我的直接领导,本科清华电子系,硕士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老公清华计算机系本硕,两人均工作2年,家庭税后年收入近50万人民币,在北五环供一套70平米的小房子,总价500万。
这套小房子还有300万贷款没还,按理说这两个人再过5年也能还完,但是不幸(或者说幸运)的是,女方怀孕了,一咬牙决定要生小宝宝,而北五环是万万提供不了好学区的,于是我的领导和她老公,两个来自南方小城市,智商情商体能各种综合能力都是万里挑一的人,奔波于北京稍微靠近市中心的各大小区,希望能换个房子。
然后发现,兜里不揣个1000万,孩子还是不要想在北京读个好点的学校了。
我有北大本硕博毕业、美帝顶尖实验室做博后的师兄,回国后签了中科院某研究所,年轻有为,34岁就做到了副教授。我去听过他在某次国际学术会议上的演讲,当时坐在台下的国内外同行都被吸引,纷纷拿着手机抓拍他的讲稿。
那时候我看着站在台上的他,真的是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全身都洋溢着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自豪——不是炫耀,不是骄傲,就是自豪,整个人好像会发光。
然后他告诉我,他走下讲台之后,面对的就是每月占掉他和妻子两人月薪大半的房租;面对的是自己一年的收入,远远比不上北京某些很一般的楼盘一个月的涨幅;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要上小学了,但是不在学区,没有房子,所以无法读好的学校,几乎沦落入打工子弟小学。
最后师兄选择了回到大连。那里刚好提供了一个对口研究岗位,只是能接触到的资源,跟北京比比,差的太远太远了。
二
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面对的现实。
经历了80年代改革开放潮,92年下海潮,2000年左右的房地产大潮,以及2006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的IT和互联网风潮,社会财富的分配已经大致定型,说是阶层固化也不为过。
早些年赶上了这些财富潮流的,现在都是成功人士;而没赶上的,虽然不能说就是loser,但其实也差不了多少——比如我们在六线城市工作了一辈子的父母,以及我们这些拼命努力走出小城市、读了清北复交、然后去了所谓大公司和名企做高级被剥削者的年轻人。
凭我的学习能力和学历(复旦金融本科,专业第一),如果毕业在80年代,估计一毕业就被分配去做省委领导秘书了;如果在90年代,就是企业家中弄潮儿的那一批了;如果在2000年前后,估计会成为最早的一拨开发商;如果在2006年,说不定会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团队的一员。
然后我毕业在2017年,光荣地成为了一名金融民工,拿着20万年薪,租着每月3000块的15平米的卧室,挣扎在北京的地铁上——这已经是应届本科毕业生难得的高薪,难得的职位,难得的状态了。
我们能接触到的机会,比我们的父辈少太多太多了。在我们父辈的年代,国家百废待兴,到处都是资源,到处都是可能,职位俯拾皆是,只要你有才华肯拼命,北京上海都为你敞开大门。
现在不是了。现在的我们,付出当年十倍的努力,换回的很可能是我们父辈收获的十分之一。比如北京的房子,尤其是学区房,2008年是一个分水岭,之前进入的都是人生赢家,之后的就都是努力十倍换回十分之一的小白了。
现在还在中学读书的孩子们,将来会面临更残酷、更无情的现实。
所以有时候真的是一个悖论:我们拼命努力,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读了清华北大,然后发现自己的孩子因为没有学区房而无法接受好的教育。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清华北大毕业也买不上学区房,那拼命努力,努力到考上清北,意义又在哪里呢?
三
真到找工作买房子的时候,你很有可能会发现,你跟那个不努力不上进但是爹是煤老板是某处长是北京土著有拆迁三套房的家伙之间所有能力的差距几乎都被抹平了。
然后就开始崩溃:我读了985,读了交大复旦,读了清华北大,还是一无所有。
这种崩溃我也有过,大家以后也会有,或者正在经历。
崩溃过了之后想想,其实无非就是,之前所有的价值观认同都建立在“读书好=等于脑筋快=人上人”这个逻辑上,结果探出头去看看社会,发现之前不屑一顾或者从未意识到的金钱和权力才是普罗大众评判你是不是人生赢家的金标准,然后发现自己其实真挣不了多少,或者说挣再多在北京的学区房面前也是头破血流,然后就崩溃了,失落了,人生整个幻灭了。
我能从这种幻灭感中走出来,还是因为毕设时导师的一句话。
当时我跟导师吐槽种种对未来的担忧,年轻人生活的崩溃,导师慢悠悠来了一句:
“不就是嫌挣钱少了吗?”
我目瞪口呆,然后点了点头。的确——我们不就是嫌挣钱少了吗?
然后导师又说:
“复旦承诺你毕业之后发财了吗?”
我摇了摇头。
“复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培养你们的。你们学到了专业的技能,高效的学习方式,面对工作和合作正确的态度。但这些都不与金钱直接挂钩。你如果想挣钱,尽可以凭这些本事去兑换成金钱,看你自己的悟性;你如果喜欢学术,也可以凭这些知识和态度继续深造,成为优秀的学者。这是复旦打算教给你们,并且的确教给了你们的东西。不仅仅是复旦,清华北大交大浙大,没有一家大学的校训是让你们发财,没有任何一家大学致力于教给学生怎么去挣一年几十万人民币。”
我豁然开朗。
正如导师所说,没有一所大学是以教学生发财为己任的。清华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哈佛大学校训是“真理(Veritas)”,斯坦福大学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吹拂”。所有的大学,都致力于教给学生经世致用之学、完善人格之道,而非升官发财的门路。
四
我们准备高考的时候,老师和家长总是说:你们只要熬过这个考试就好了,考上大学就轻松了,自由了,开心了。于是我们抱着“这次努力可以一劳永逸”的想法拼命挣扎,等到上了大学之后,又莫名其妙地拥有大学生优越感,总觉得自己毕业之后就能找到薪水丰厚的工作,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结果在现实中稍微碰壁就惶惶不安,然后开始骂学校,骂985,妄自菲薄,不明白努力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意义。
我知道如果写些粗暴鸡汤,诸如我读了清北复交之后找了年薪百万的工作,这都是归因于我高中时代不断努力,一定会成功地煽动起大家的情感,然后这篇粗暴鸡汤就算成功了。
但是我不想这样。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努力这件事,跟你想象中的一劳永逸、潇洒多金其实并不挂钩,无论是你在高中时代的努力,还是在大学时代的努力。
努力是一件持续的、没有终点的事情。努力的唯一意义,就是让自己不断进步,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深入、完备,做事更加认真、负责,知识更加系统、广博——然后你就会更努力,并且享受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得更充盈的感觉。
所以面对高考,我们最应该做到的心态,不是每天持续注入大量鸡血,不是把这个考试当作一个挤过去就光辉灿烂的独木桥,不是每天强制灌输给自己成王败寇一劳永逸的想法,不是有一点分数上的变化就沾沾自喜或怀疑自己;而是将高考当作一个督促自己真正掌握中学知识的鞭策,一个努力道路上的里程碑。
每个人走过高考,都会带上她给予的印记,那是我们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勋章。
放平心态,放低姿态,在每一次考试中尽自己所能解答问题,不纠结于这个错了丢几分,那个对了又能排到多少名;在平时的学习里,不囿于分数,认真、深入地思考每一个知识点,以理解、严密和熟练的应用作为自己学习的目标。这才是面对高考,最平和、最坦然、最能发挥好的态度。
而读大学甚至工作以后,我们不断的努力,也许最终真的换不来一套能在北京留下的房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到了无比优秀的人,说不定就有人生中志同道合的伴侣,比如顶尖的北大学姐和聪明的清华师兄;我们为自己的梦想燃烧过、发光过,即便最后没办法在最想呆的地方做事,终归还是会有不错的归宿,让我们继续梦想,继续燃烧,比如从北京回大连的师兄,现在在中科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也做得风生水起。
也许有一天,你发现这个世界就是超级残酷,高考完了还有一大堆连续不断的考试,时时刻刻的竞争;工作中随时可能出bug,老板要找碴,同事要排挤,你什么都改变不了。
那么至少,你还可以拼命努力,改变自己。
距离高考还有76天。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放平心态,认真努力。加油,高考可能是你一生中,能遇到的最公平、最不看附加条件、最光明正大的考试了。
经典句子 2025-01-29
经典句子 2025-01-29
经典句子 2025-01-29
经典句子 2025-01-29
经典句子 2025-01-29
经典句子 2025-01-29
经典句子 2025-01-29
经典句子 2025-01-29
经典句子 2025-01-29
经典句子 2025-01-29
经典句子 2025-01-29
经典句子 2025-01-29
经典句子 2025-01-29
经典句子 2025-01-29
经典句子 2025-01-29
经典句子 2025-01-29
经典句子 2025-01-29
经典句子 2025-01-29
经典句子 2025-01-29
经典句子 2025-01-29
全部分类